NEWS 公司动态

抗瘙痒药物琳琅满目,如何选用?

 瘙痒是一种能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。瘙痒症是一种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,通常将持续超过6周的瘙痒定为慢性瘙痒(CP)。根据瘙痒症起源、发病机制和皮损表现,可分为皮肤源性瘙痒[如特应性皮炎(AD)、荨麻疹、银屑病]、系统性瘙痒(如肝胆肾疾病、糖尿病、甲亢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、感染或肿瘤等引起的瘙痒)、神经源性瘙痒(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病变引起的瘙痒)、精神障碍性瘙痒(由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瘙痒)、混合性瘙痒及其他类型瘙痒。此外,全身性瘙痒症包括老年性瘙痒症、冬季瘙痒症、夏季瘙痒症等;局限性瘙痒包括肛门瘙痒症、阴囊瘙痒症、女阴瘙痒症等。

抗瘙痒症药物主要有抗组胺药物、糖皮质激素、甘草酸类制剂、钙调磷酸酶抑制剂、降胆酸类药物、免疫抑制剂、阿片μ受体拮抗剂与阿片κ受体激动剂、类肝素制剂、抗抑郁药物与抗癫痫药物等。本文结合中文文献对这些抗瘙痒药物进行一一阐述。
一、抗组胺药物
如氯苯那敏、酮替芬、多塞平、氯雷他定、奥洛他定、西替利嗪、地氯雷他定、左西替利嗪等,有抗过敏、止痒作用,可用于荨麻疹、肥大细胞增生症及AD等皮肤疾患引起的皮肤瘙痒,对胆汁淤积性瘙痒和肾性瘙痒无效。

第一代药物酮替芬有抗组胺和稳定肥大细胞膜的双重作用,可用于单纯慢性肾病(CKD)相关的瘙痒。多塞平(乳膏)有抗组胺与抗抑郁、抗焦虑、镇静的多重作用,尤适于需口服镇静类抗组胺药物或抗抑郁类药物的瘙痒者。

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有广泛的抗炎作用,对多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有效。
如奥洛他定作用机制是通过三条通路达到全满抗敏止痒。
1.阻断组胺通路:稳定肥大细胞膜。减少组胺释放;
2.阻断炎症因子通路: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,抑制白介素、白三烯B4释放,抑制粘附分子、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;
3.阻断神经源性瘙痒介质通路:抑制P物质,降低NGF(神经生长因子)过度表达。
目前二代抗组胺药中只有奥洛他定除抗组胺、抗炎作用外兼具抗神经源性瘙痒介质,故止痒效果更好。

二、糖皮质激素

有抗炎、抗过敏、止痒作用,可用于炎症性皮肤病等引起的瘙痒,对症状严重者(如泛发性皮疹、红皮病型等)及对抗组胺药物治疗抵抗者,起效快,可迅速控制症状。

三、调磷酸酶抑制剂
外用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、吡美莫司乳膏,可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,有较强的抗炎作用,能有效地抑制皮肤神经纤维生长和搔抓,且有皮肤屏障修复功能,可用于炎症性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、特应性皮炎、银屑病及抵抗性的肛门外生殖器瘙痒等。

四、甘草酸类制剂
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、抗过敏作用,如复方甘草酸苷,必要时可用于各类湿疹、皮炎、无禁忌证皮肤瘙痒者等。

五、降胆酸类药物
如熊去氧胆酸(UDCA)、S-腺苷蛋氨酸(SAMe)等,通过降低胆汁酸水平而减轻瘙痒,可用于肝病和胆汁淤积性瘙痒。

六、免疫抑制
如环孢素、甲氨蝶呤、硫唑嘌呤等,可用于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。

环孢素可用于AD和结节性痒疹引起的CP,其能有降低外周神经末梢兴奋性的作用,也可用于非炎症性瘙痒如慢性肾病相关的瘙痒等。

七、阿片μ受体拮抗剂与阿片κ受体激动剂
脊髓背角突触后细胞膜上的阿片μ受体和阿片κ受体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瘙痒的发生,阿片μ受体激活后促进瘙痒形成,阿片κ受体激活可抑制瘙痒,因而阿片μ受体拮抗剂或阿片κ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抑制瘙痒。

阿片μ受体拮抗剂如纳美芬、纳洛酮、纳曲酮,阿片κ受体激动剂如纳呋拉啡,可用于慢性荨麻疹、AD、胆汁淤积性瘙痒和慢性肾病相关的顽固性瘙痒。纳呋拉啡可用于尿毒症者的瘙痒。

八、类肝素制剂
如多磺酸黏多糖(MPS)乳膏,MPS是有机肝素类化合物,可增加皮肤含水量、改善细胞间微环境、抑制组织炎症因子,可能兼有皮肤保湿、抗炎、抑制炎症复发的功效,并也缓解疼痛,可用于老年皮肤瘙痒症等的治疗。

九、抗抑郁药物
通过作用于5-羟色胺和组胺发挥抗瘙痒作用,可用于精神性瘙痒、寄生虫妄想症及其他原因不明的瘙痒。
帕罗西汀或氟伏沙明用于重度、慢性皮肤瘙痒如AD、系统性淋巴瘤和实体癌所致的瘙痒。
舍曲林用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相关瘙痒。米氮平可用于AD相关的CP。

十、抗癫痫药物
如加巴喷丁、普瑞巴林,可用于神经病理性瘙痒如带状疱疹后瘙痒、伴有疼痛和瘙痒的神经病、肱桡肌瘙痒症、瘢痕相关的瘙痒、胆汁淤积性瘙痒、慢性肾病相关性瘙痒症和不明原因的瘙痒症。

一、其他
包括沙利度胺、葡萄糖酸钙、维生素C、外用局部麻醉药物(如利多卡因乳膏)等。

沙利度胺通过中枢镇静、抑制局部神经生长因子和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等止痒,可用于结节性痒疹及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瘙痒。

葡萄糖酸钙可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,降低通透性、减少渗出,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,能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,可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。

维生素C有抗组胺作用,能减轻过敏反应,可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。

 

 

 

参考资料:
[1]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-变态反应性疾病专业委员会.慢性瘙痒管理指南(2018版)[J].中华皮肤科杂志,2018,51(7):481-485
[2]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皮肤病学组.老年皮肤瘙痒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[J].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,2018,32(11):1233-1236
[3]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.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专家共识[J].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,2017,16(2):189-190
[4]李蕾等.2014年欧洲慢性瘙痒指南解读[J].实用皮肤病学杂志,2016,9(1):34-37
[5]王建业等.临床药物治疗学-老年疾病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7:539-543
[6]中华中医药学会(CACM)-防治艾滋病分会.艾滋病皮肤瘙痒协同治疗专家共识[J].中医学报,2020,35(4):689-692
[7]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-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.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[J].中华皮肤科杂志,2017,50(6):393-395
[8]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-中国耳鼻咽喉科相关专家组(统称).口服H1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2018广州共识[J].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,2018,18(3):149-156
[9]中华医学会.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[J].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,2012,28:增录2a-1-32
[10]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(CMA)-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.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[J].中国实用内科杂志.2014,34(2):157-160
[11]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-荨麻疹研究中心.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(2018版)[J].中华皮肤科杂志,2019,52(1):1-5
[12]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-儿童皮肤病学组.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(2017版)[J].中华皮肤科杂志,2017,50(11):787
[13]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委员会.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[J].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.2015,8(5):402-405
[14]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.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(2015)[J].临床肝胆病杂志,2015,31(10):1576-1577
[15]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(CMA)-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(CSGE)-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(CMA).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(2015)[J].中华肝脏病杂志,2015,23(12):924-932
[16]王曼等.胆汁淤积性肝病并发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[J].临床肝胆病杂志,2014,30(11):1208-1210

 

[17]赵景宏等.尿毒症瘙痒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[J].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,2014,3(3):24-27

 

 

 

信息来源:医学界皮肤频道

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(it@haigetang.com),我们将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。

 

 

 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