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 公司动态

经皮给药系统 促渗新方法

        说起疾病治疗,大家是不是马上就会想到“打针”与“吃药”,小编脑海中就浮现小时候生病被家长追着喂药,捏着鼻子“灌”进去,或者是在板凳上坐好,冷不丁刺痛一下之后屁股痛几天,坐着难受、站着也不舒服的画面。最近,正值换季天气变化莫测,小编特意了解了一下最新的治疗方式,就发现这么一种既不用“吃药”,也不用“打针”的新方法——经皮给药系统(TDDS)。


        TDDS是药物传递系统(DDS)的一种,通过控制药物/活性物质进入细胞、组织及器官的传递和释放,并使这些活性物质能够发挥最佳效果。像前面提到的“打针”“吃药”都是DDS的一种,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,TDDS具有独特的优势,首先TDDS不涉及胃肠道反应,故而没有经过肝脏的药物损失,同时药物可以在不受pH、酶和肠道细菌干扰的情况下传递。其次,TDDS可以根据需求控制药物释放的量,从而提高该治疗方法的持久性。最重要的是,由于TDDS是一种无创给药方法,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和心理负担最小,可更好地应用于小孩和老人。

小编调研发现,经皮给药方法也分为主动和被动,在这里,为大家分享三种常见的“主动经皮传递”技术。
 

超声促渗疗法

       该方法使用频率为20kHz–16MHz的超声波来改变角质层的脂质双层结构。通过超声促进药物渗透有两种可能的作用机制,即热效应和空化效应(包括稳定和惯性空化)。一是通过应用超声波,皮肤温度升高,导致药物进入皮肤的扩散率更高;二是通过应用超声波,在皮肤角质层中产生空腔和气泡,导致角质层中脂质双分子层堆积的破坏,从而使药物分子输送到体内(图1)。据报道,超声促渗疗法已成功实现了多种类别的药物经皮吸收。然而,该方法也有一些缺点,即该技术耗时、对精密仪器的要求高、在使用期间皮肤必须处于健康状态。
 
图1 应用1h后,通过皮肤渗透实验获得的荧光光谱图像。箭头表示处理后的皮肤段上表面
 
 
电穿孔技术
 
        电穿孔是一种通过在非常短的时间内(不到几百毫秒)施加高电压(5~500V)在皮肤中产生微孔的技术,提高渗透性,帮助药物扩散。这种脉冲波将在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中产生水性孔隙,并允许药物通过所产生的孔隙渗透到更深的皮肤层(图2)。这种方法具有将大分子递送到皮肤内的潜力,目前已证明可传递的高分子量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肽、寡核苷酸和带负电荷的抗凝血肝素等。
 

2 使用能量驱动电穿孔法经皮给药示意图

 

 

微针疗法
 
        顾名思义,微针是微米大小的针,是一种通过微电子制造技术或微铸模技术制成的微型针状结构(图3),长度从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,可穿透表皮到达真皮表层,且无痛、无毒、对皮肤刺激小,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经皮透过量。
 

3 微针的制作方法

 

       近年来,TDDS已俨然成为继口服、注射之后的第三大给药途径,形成一种新的用药潮流。未来,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,将为患者提供更多且更有效的治疗选择,提升患者生活质量。

 

 

 

参考文献:

 Jeong WY, Kwon M, Choi HE, Kim KS. Recent advances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: a review. Biomater Res. 2021 Jul 28;25(1):24. 

 

信息来源:南华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 

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(it@haigetang.com),我们将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。

 

友情链接: